題圖:仇英《西園雅集圖》
蘇軾豁達大度的性格魅力,鮮明濃烈的人文色彩,成了蘇門的凝聚劑。一個群體的聚合,其自由度越高,凝聚力也越強。蘇門所體現的獨立的政治操守,自主的文化人格和自由表達的追求,正是蘇軾本人還主要的文化內涵,是他在我國歷史上還突出的人文意義。
——王水照
本文節選自知名學者,復旦大學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先生著作 《北宋三大文人集團》。
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,北宋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。北宋文人和北宋文學,有其鮮明的特點。王水照先生《北宋三大文人集團》,通過分析錢幕僚佐集團、歐門進士集團、蘇門學士集團,這三個時間上前后相繼、人員上傳薪接脈的文人集團的構成、群體特點、文學活動,為人們展現了北宋的社會文化和士人精神生長、演變的主要線索,以及北宋詩歌、散文、歌詞創作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。
蘇東坡對王安石的批評與包容
是一件很偉大的事
展開全文
文 | 王水照
來源 | 《北宋三大文人集團》
蘇軾和王安石的關系是頗為復雜的。
在熙寧變法時期,他們是勢不兩立的政敵。元豐末,一個作為退職宰相,歷經宦海風云,閑居金陵;一個從九死一生的烏臺之獄脫險,嘗盡了黃州之貶種種人生況味。兩人重聚,相逢一笑泯恩仇,發現彼此都是直臣賢士、人間杰才,對儒家理想人格的崇奉是他們融和的紐帶。
然而到了元祐時期,蘇軾及其門人卻共同掀起一個批判王氏新學的熱潮。這是一種對思想專制、學術專制和文化專制的不滿和反抗。
王安石的新學是他變法思想的哲學基礎,自有其不可抹煞的歷史價值。宋英宗治平年間,王安石在金陵講學,一大批要求改革現狀的年輕士子受業門下,儼然形成新學學派。
與此同時,王安石“一道德以同俗”的思想也逐漸成熟并固定化。到了宋神宗熙寧時期,他更把這一思想跟科舉改革結合起來,使之付諸實踐,而不只停留在口頭宣傳上了。在宋神宗的支持下,其《三經新義》一變而為官方哲學,作為取士的標準答案,“諸生一切以王氏經為師”,“獨行于世者六十年”。
這樣,他運用行政權力求得了學術見解的統一。
王安石像
這位改革家追求思想一統的新的正宗地位,以適應政治改革的需要;但又恰恰窒息了自歐陽修以來所開創的自由討論的風氣。他引起崇尚自由的蘇門的不滿和抨擊,是十分自然的。
熙寧年間,王安石主張以經義論策取士,罷詩賦、明經諸科,蘇軾持異議。王安石的改革貢舉科目,原是為著更好地選拔吏治實干人才,實又包含以自己的“新學”一統天下的思想統治的目的,因而在熙寧初年,蘇軾對“新學”中的偏頗已嘖有煩言。到了宋哲宗元祐時期,蘇軾更多次批評“新學”,集中在王氏“一道德以同俗”的思想和實際作為上。
元祐元年(1086)在《答張文潛縣丞書》中,他說:
文字之衰,未有如今日者也,其源實出于王氏。王氏之文,未必不善也,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。自孔子不能使人同,顏淵之仁,子路之勇,不能以相移,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。
這封信尖銳地抨擊了王安石為文治學“好使人同己”的作風,指出這正是造成文章雷同單一、學術凋敝衰落的根本原因。蘇軾這里主要針對王氏的經學而言。
趙孟頫繪蘇軾像
在同時所作的《送人序》中,他又說:
王氏之學,正如脫槧,案其形模而出之,不待修飾而成器耳,求為桓璧彝器,其可乎?
“脫槧”,即依照同一模子而制成,千人一面,千部一腔,沒有個性,沒有特點,正是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大敵。這個比喻尖刻準確,把求同斥異的后果揭露無遺。
在反新學中,蘇軾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:多元性和多樣化是發展學術文化的必要前提。這也成了蘇門的著名門規和家法,對推動元祐文學的形成起了直接的作用。
要充分認識這個原則的重大意義,不妨對比一下程朱理學家的議論。
程頤在當時說過:“今異教之害,……唯釋氏之學衍蔓迷溺至深?!辉诮袢?,釋氏卻未消理會,大患者卻是介甫之學?!彼f王氏新學比佛道為害更甚,大聲疾呼要加以整頓。蘇軾卻不然,他明確地說:“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?!睂ζ鋵W說內容并不一筆抹煞,只是反對他的學術專制和思想統治而已,并不是片面追求多元性和多樣化。
朱熹則明確反駁蘇軾:
“東坡云:‘荊公(王安石)之學,未嘗不善,只是不合要人同己?!羟G公之學是,使人人同己,俱入于是,何不可之有?今卻說‘未嘗不善,而不合要人同’,成何說話!”
從邏輯上說,朱熹的反駁是順理成章的,人們不能拒絕在正確思想認識基礎上的統一,應該服從真理。但朱熹的反駁只是脫離歷史具體情況的簡單推理。還是馬端臨說得好:即使王氏之書“盡善無可議”,也不應該“使天下比而同之”,這只能導致扼殺“博學詳說之功”、“深造自得之趣”的后果。在他看來,不同學術觀點的并存爭勝,這才是正?,F象,因而尖銳指責王氏之舉幾同于李斯焚書之議,揭出其思想專制的實質。他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,鞭辟入里。
朱熹這里,實又掩藏著一句潛臺詞:這位理學大師也想把自己的思想來“使人人同己”。歷史表明,“強人同己”是不少杰出人物常有的思維定式。蘇軾身居領袖地位而不強調整齊劃一,不以自己的模式來塑造門人和追隨者,這是別具識見而又超拔同儕的。
朱熹像
在北宋,王安石的“一道德”思想并非他個人的一時之見。
曾鞏說,他希求的理想境界就是“道德同而風俗一”,對“其說未嘗一,而圣人之道未嘗明”深致憂憤。程顥也希望“一道德以同俗”。呂公著也說:“學校教化,所以一道德、同風俗之原?!狈泊朔N種,反映出宋代士大夫趨群求同的社會心理。因此,蘇門的批評王學,實針對一種思想傾向而言,具有相當深廣的社會意義。
蘇門是這一多元性和多樣化原則還生動的體現。作為全才,蘇軾沒有以自我為法,強令門人師范;他的門人也沒有因敬仰備至而喪失自我。蘇、黃(庭堅)以詩并稱,卻各領;蘇、秦(觀)以詞稱雄,而風韻迥異;蘇軾的散文雖于張耒等人有所影響,但也限于平易自然、流暢婉轉的宋文群體風格的范圍之內,其情性、稟賦、趣味等仍有明顯差別。
更令人稱羨的,是蘇門內部的自由評論和自由批評之風,達到了坦誠無諱、暢所欲言的還高境界。
比如,關于蘇軾革新詞風的討論和爭論,在蘇門并不鮮見:
東坡在玉堂日,有幕士善謳,因問:“我詞比柳詞何如?”對曰:“柳郎中詞,只好十七八女孩兒,執紅牙拍板,唱‘楊柳外,曉風殘月’;學士詞須關西大漢,執鐵板,唱‘大江東去’?!惫珵橹^倒。(俞文豹《吹劍續錄》)
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(晁補之)、文潛(張耒)曰:“何如少游(秦觀)?”二人皆對云:“少游詩似小詞,先生小詞似詩?!保ā锻踔狈皆娫挕罚?/p>
這兩則宋人記載的故事,都發生在元祐時的蘇門(“玉堂”即學士院)。蘇軾要求門下之士以柳永、秦觀來比較他的詞作,反映出他潛意識中以柳、秦作為競爭的對手,也說明他力圖在當時流傳還廣的柳詞和成就還高的秦詞之外,另辟蹊徑,別開生面。蘇軾具有豁達的氣質和藝術上的寬容度量。當時的詞,一般是供歌女在酒筵娛樂場合演唱的,常用琵琶等弦樂器伴奏,如宋翔鳳《樂府馀論》所言:“北宋所作,多付箏琶,故啴緩繁促而易流?!彼?,“幕士”的“關西大漢執鐵板”之喻,實含有戲謔婉諷意味,蘇軾卻“為之絕倒”,不以為忤。他與晁、張二人的對答應和,宛然烘托出平等探討、心情舒坦的藝術氛圍。
“蘇門四學士”像。左起:黃庭堅、秦觀、晁補之、張耒。再加上陳師道、李廌,又有“蘇門六君子”之稱
蘇軾的豁達寬容,對于蘇門中在文學、學術上的自由討論和爭論,不啻是無言的鼓勵,促使門人們在這位尊師面前更大膽地直抒己見,放言高論乃至放肆無所顧忌。例如關于“二蘇”高下的議論。蘇軾曾自謙地說過,他的詩文不及其弟。秦觀在《答傅彬老簡》中居然也說:
“老蘇(指蘇洵)先生,仆不及識其人;今中書(蘇軾)、補闕(蘇轍)二公,則仆嘗身事之矣?!袝鴩L自謂‘吾不及子由’,仆竊以為知言?!?/p>
蘇軾自稱“吾不及子由”,是在他文名已有社會定評的前提下,作為兄長的謙遜禮讓,并不會在實質上貶損自己。秦觀的直言申述,就近乎不敬了。然而,這并沒有給蘇、秦關系帶來任何陰影。蘇門的寬容性和自由度確較罕見。
從蘇軾一面來看,他常在輕松戲謔中對門人進行辯難和批評。蘇、黃(庭堅)之間,既互相敬重,也彼此指摘。黃詩以追求“不俗”、“不鄙”為旨歸,部分作品“格韻高絕”,品格上乘,但也傷于單一和單調,為蘇軾所不滿。蘇軾才情奔放,以揮灑自如、酣暢自適為藝術真諦,黃庭堅批評他“未知句法”。這些意見都耐人尋味。在談笑中見出嚴肅的藝術沉思,幽默感更有助于深刻評論的淋漓發揮,在蘇門中是隨處可見的。蘇、黃二人關于書法的互評,足資參證:
東坡嘗與山谷論書。東坡曰:‘魯直近字雖清勁,而筆勢有時太瘦,幾如樹梢掛蛇?!焦仍唬骸止滩桓逸p議,然間覺偏淺,亦甚似石壓蝦蟆?!笮?,以為深中其病。(曾敏行《獨醒雜志》卷三)
對讀蘇、黃現存法帖,我們亦當會心而笑。
蘇軾作為盟主,當然還要對門下之士進行寫作指導,既盡心,又盡責。如對晁補之騷作的指點,是委托黃庭堅作為黃自己的意見“微箴之”,以免斫傷晁氏的年輕銳氣。無獨有偶,當年歐陽修勸王安石“少開廓其文,勿用造語及模擬前人”,也是通過曾鞏轉達的。蘇軾用心之細密周到,對友生一腔拳拳摯愛之情,千載之下,猶能感人肺腑。
蘇門這種自由品題甚或相互譏評之風,雖尖銳直率而不留芥蒂,因為它植根于蘇軾對人才的鐘愛和尊重,體現的是平等的人際關系,在某種意義上是彼此間的一種揄揚方式。蘇軾在向鮮于侁推薦人才時說:“某非私之也,為時惜才也”;他聞秦觀謝世,“為天下惜此人物,哀痛至今”。他是從“為時”“為天下”的高度而愛護、獎掖后進的。黃庭堅的詩壇地位逐漸上升,還與蘇軾相互戲謔揭短,但并不影響他對蘇軾堅執弟子之禮。
總之,蘇門的組合不是以地位、官爵、利祿為基礎,而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文化志趣等為前提,因而真誠而牢固,歷久而彌堅。在元祐以后的政治厄運中仍保持不斷,無一叛離,這是很不多見的。葉適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:
“初,歐陽氏(歐陽修)以文起,從之者雖眾,而尹洙、李覯、王令諸人,各自名家。其后王氏(王安石)尤眾,而文學大壞矣。獨黃庭堅、秦觀、張耒、晁補之始終蘇氏,陳師道出于曾而客于蘇,蘇氏極力援此數人者,以為可及古人……”
葉適在文中以歐、曾、王、蘇諸門加以比較,指出蘇門諸君“始終”從蘇,而歐、曾門人卻“各自名家”,并未從一而終,還認為蘇門人才之盛超過以往。我以為原因之一即在于蘇門所奉行的多元性和多樣化的原則。
蘇軾豁達大度的性格魅力,鮮明濃烈的人文色彩,成了蘇門的凝聚劑。一個群體的聚合,其自由度越高,凝聚力也越強。蘇門所體現的獨立的政治操守,自主的文化人格和自由表達的追求,正是蘇軾本人還主要的文化內涵,是他在我國歷史上還突出的人文意義。
THE END
文化名人紀念演講
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|梁漱溟文化思想 |葉圣陶孫女回憶葉氏文脈 |柳詒徵先生紀念講座 |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|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|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|林散之、高二適先生紀念講座 |錢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|阮玲玉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講座 |上官云珠、周璇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|譚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|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|王陽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紀念論壇 |
文化名家系列講座
莫礪鋒:開山大師兄 |周文重:國際關系新格局 |周曉虹: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 |周曉虹: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|周曉虹對話錢鎖橋 |周曉虹、張新木、劉成富、藍江對談:消費社會的秘密 |群學君對話舒國治 | 群學君對話葉兆言 | 黃德海、李宏偉、王晴飛、王蘇辛、黃孝陽五作家對話 |孫中興:什么是理想的愛情 |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|程章燦:作為詩人與文學史家的胡小石 |谷岳:我的行走之旅 |黃盈盈:中國人的性、愛、情 | 金光億: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| 周志文:人間的孔子 | 嚴曉星:漫談金庸 | 周琦:越南法式風情建筑 | 魏定熙:北京大學與現代中國 | 胡翼青:大數據與人類未來 |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系列高峰論壇 |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| 徐新對話劉成 | 謝宇教授系列演講 | 王思明:茶葉—中國與世界 | 祁智對話蘇芃:關于寫作 |甘滿堂:閩臺廟會中的儺舞陣頭 | 張靜:研究思維的邏輯 | 翟學偉:差序格局——貢獻、局限與新發展 | 應星:社會學想象力與歷史研究 |吳愈曉:為什么教育競爭愈演愈烈? | 李仁淵:《晚清新媒體與知識人》 |葉檀讀者見面會 |馮亦同:金陵之美的五個元素 |華生、王學勤、周曉虹、徐康寧、樊和平對話 |
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
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(第一期) |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(第二期) | 大唐風物,侘寂之美: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(第一期) |大唐國寶、千年風物: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(第二期) |當顏真卿遇上宮崎駿: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(第三期) |史上還大正倉院與法隆寺寶物展: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| 夢回大唐藝術珍品觀展會 | 四姝昆曲雅集: 羅拉拉、單雯、孫蕓、陳薇亦 |昱德堂藏揚州八怪精品展 | 《南京城市史》系列人文行走活動 |《格致南京》系列文化活動 | 文心雅韻:中國傳統人文美學系列講演 | “文學寫作與美好城市”高峰論壇 | 仰之彌高: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| 首屆微城市文化論壇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一期:南京運瀆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二期:明孝陵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三期:文旅融合) |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四期:城南舊事) |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五期:靈谷深松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六期:清涼山到石頭城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七期:從白馬公園到明孝陵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八期:從玄武門到臺城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九期:從金粟庵到大報恩寺) |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期:從夫子廟到科舉博物館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一期:從五馬渡到達摩洞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二期:從獅子山到揚子飯店) |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三期:從南朝石刻到棲霞寺) |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四期:牛年探春牛首山) |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(第十五期:中山陵經典紀念建筑) | 從南京到世界:第一屆微城市論壇 |園林版昆曲舞蹈劇場《鏡花緣記》 | 秋棲霞文學日系列活動 |
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
社會心理學暑期班(2016) |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(2017) |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(2018) |社會科學經典理論與前沿方法暑期班(2019) |口述歷史與集體記憶研修班(2020) |中國研究:歷史觀照與社會學想象力學術研討會 |中國社會學:從本土化嘗試到主體性建構——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周年學術研討會 |第一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(2018) |第二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(2019) |長三角論壇2019新春學術雅集 | 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(2020) |
新書分享會 | 經典品讀會
《金陵刻經處》 | 《 生活的邏輯: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(1927-1937) 》 |《謝辰生口述》 |《袍哥》 | 《年羹堯之死》 | 《朵云封事》 |《兩性》 |《放下心中的尺子——莊子哲學50講》 |《東課樓經變》 |《舊影新說明孝陵》 |《光與真的旅途》 |《悲傷的力量》 |《永遠無法返鄉的人》 | 《書事》 |《情感教育》 |《百年孤獨》 |《面具與烏托邦》 | 《傳奇中的大唐》 | 《理解媒介》 |《單向度的人》 |《陪京首善》 |《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》 |《詩經》 |《霓虹燈外》 |《植物塑造的人類史》 |《茶館: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》 | 《拉扯大的孩子》 |《子夜》 |《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》 |《駱駝祥子》 |《朱雀》 |《死水微瀾》 |《通往父親之路》 |《南京城市史》(新版) | 《被困的治理》 |《雙面人》 | 《大名道中》 |《箋事:花箋信札及其他》 | 《九王奪嫡》 |
還木有評論哦,快來搶沙發吧~